在线阅读
http://mall.cnki.net/onlineview/MagaView.aspx?fn=JNDS201701*1*
种业走出去的成败,决定着农业走出去的成败。从走出去的模式选择、潜力产品和目标市场三个方面,讨论中国种业走出去的策略。得到的结论为:模式方面应立足国内研发-国内制种-境外销售的模式,并发展国内研发-国外制种-境外销售的模式;产品方面应以杂交水稻为突破口,并配合杂交玉米、棉花、花卉和蔬菜种形成多线出击的形势;目标市场应该瞄准东南亚、中亚和非洲三个目标市场,且中亚市场是未来种业走出去的关键。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加入WTO后,我国粮食市场更加开放,国内粮食市场与世界粮食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先从粮食整体角度,利用VAR模型研究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是否存在大国效应,接着利用协整模型研究我国粮食分品种进出口贸易是否存在大国效应。结果显示:从粮食整体来看,我国粮食进口存在大国效应,但我国粮食出口并不存在大国效应;从粮食分品种来看,玉米以及大豆的进口存在大国效应,而我国大米进口不存在大国效应,但是大米出口却存在一定的大国效应。我国是玉米出口大国,玉米出口却不存在大国效应。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分析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贸易增长波动特征。结果显示:二阶效应是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贸易额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结构效应。中国对东盟热带水果出口结构优势在逐渐减弱,而东盟对中国出口结构优势则在逐渐增强。东盟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热带水果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逐渐下降,而东盟市场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热带水果进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则在增强。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双边热带水果贸易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运用1998—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测度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存在低水平聚集的现象。控制工业化率、资本劳动比以及人均农业总产值等变量,邻接权重和经济权重下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在区域内部、区域间及总溢出效应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需谨防工业化虹吸效应的不利影响,中西部地区需保障区域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比例、降低技术外溢的区域间距离。
利用甘肃省的333份农户调查问卷,通过OLS回归法和分位数回归法,从外部环境和农户资源禀赋两方面分析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户主性别、家庭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负担系数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的农户;而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只对中等以上收入的农户才会产生增收效益;耕地面积的增加会提高农户收入,但在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偏小的情况下,农作物种植种类的多样化会对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亲戚朋友的数量只会对中等收入的农户家庭产生显著的影响;户籍制度和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的农户;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和提高家庭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能有效地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
科学合理的费率厘定是细化农业风险管理、提高保费补贴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关键所在。利用1978—2015年玉米生产的数据,对全国28个地区玉米的趋势单产进行拟合,计算各地区玉米生产的变异系数、减产强度、专业化水平和效率水平。利用这4个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28个省份玉米生产的综合风险划分为4类,赋予合适的风险系数,并使用经验费率法计算各地区玉米产量指数保险的纯费率。为实施差异化费率政策和优化保费补贴机制提供依据。
城乡土地要素交换使稀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但随之带来城乡土地要素的不平等交换问题,成为当前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基于弹性分析方法,建立城乡土地要素交换的福利效应分解模型,充分考虑我国现行土地市场上政府垄断和农地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转变为需求弹性的估计。研究发现:政府获得的土地收益不仅包括其应得的自然增值收益,还包括因垄断、外部性等市场失灵因素导致的价格扭曲。实证研究估算出价格扭曲占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比重高达62.8%,剔除土地正外部性影响后的农地补偿仅占土地增值收益的8.67%。因此,要建立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的长效机制,政策需从过去单纯提高农地补偿,转向如何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弹性和降低农用地需求弹性的轨道上来。
基于在11省2 172个微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模型评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获得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服务的农户相比,施肥信息未来源于农技站、未获得测土服务、未参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的农户,对过量施肥产生的负面影响认知度比较低;农户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施肥信息来源、测土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是影响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农技站、盈利部门、科研单位分别在施肥信息传播、测土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三个环节的服务对农户正确认识过量施肥风险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此,建立以农技站为主导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测土前中后期服务,推进施肥指导服务常态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政策思路。
以关系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治理诸要素中信任、合作、关系承诺、相对依赖性之间及其与关系治理绩效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依赖性对农户信任度有直接路径影响,并通过其间接影响关系治理绩效;农户关系承诺对农户感知的合作程度有直接路径影响并通过其间接影响关系治理绩效;农户感知的合作程度对关系治理绩效有直接路径影响,同时又是农户信任度和农户关系承诺间接影响关系治理绩效的中介变量;农户信任度对关系治理绩效有直接路径影响并通过农户感知的合作程度间接影响关系治理绩效,其影响效应最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Bootstrap-DEA模型,对淡水养殖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不同经营主体效率优化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生产要素投入下,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养殖户,但由于新型主体内部差异较大,因而整体效率水平与传统单家养殖户相当,且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应分别从增加投入、精简规模以及拓宽产业链等方式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最后,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针对不同经营主体构建差异化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发挥不同经营主体的自身优势,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基于江西省646户空巢农户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实证探析影响空巢农户农业科技吸纳意愿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在村离县城距离越远、户主年龄越大、社会化服务推广越普遍、监督检查频率越高,农户对农业科技吸纳的意愿就越低;村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度、户主文化程度、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家庭收入中农业所占比例、粮食种植面积、农技人员推广等都会对科技的吸纳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而户主职业、村集体组织推广、家庭人口数、农技采纳面积、农作物种植类型、宏观指导频率等因素与农户科技吸纳的意愿关系并不明显。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林产品加工国与贸易国,但远非贸易强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林产品贸易一直徘徊在价值链的中低端。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KPWW方法计算1995—2011年中国对欧盟27国的林产品出口增加值,并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对欧盟林产品出口增加值与进出口国GDP显著正相关;中国林产品加工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中国与欧盟国家人均森林资源禀赋差异均与出口增加值的关系为正向;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提高中国林产品出口附加值。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贫。基于2015年重点国有林区718户职工家庭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点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贫困类型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收入和消费标准,可以将重点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分为选择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3种类型。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健康状况、家庭负担系数、是否管理人员家庭、家庭职业分化类型、家庭社会关系、农林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家庭所在林区对重点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贫困类型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和脱贫工作带来启示。
基于浙江省4个林区县16个村庄192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在简要分析集体林区农户造林状况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影响农户造林规模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集体林区农户有一定的造林参与度,但不同地区之间造林积极性与造林林种选择差异较为明显;2稳定的林地产权能够有效促进农户的造林积极性,拥有林权证的农户造林积极性更高;3林权抵押贷款等林业扶持与支持政策对农户造林积极性有积极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利用2001—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Nerlove模型对我国肉鸡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肉鸡供给在短期内缺乏价格弹性,长期内具有价格弹性;肉鸡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上一期肉鸡产量对本期产量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产品价格波动程度的增加会导致产量水平的下降;外界突发事件对肉鸡生产的影响远远高于禽流感疫情本身;产业的地理集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肉鸡产量水平。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当前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形势,提出要建立完善我国肉鸡产业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动物疫情监管和危机处理机制等政策建议。
采煤沉陷区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搬迁安置的关键环节是对移民进行安置补偿,补偿是否完备和及时直接影响移民可持续发展。现有实行的补偿方式不甚完备,缺乏对移民长远生活的权利和能力的考量。在对代表性国家和地区易地移民搬迁安置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眼于采煤沉陷区移民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出政府和企业双主体的补偿安置模式,并从补偿标准和补偿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应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收益,完善迁入区基础设施,设立就业扶持基金和完善搬迁主体有效沟通机制来保障移民的可持续生计。
< 正>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切实维护农民工平等权益,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李练军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最终研究成果《中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基于意愿与能力的视角》,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科学吸收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紧扣时代脉搏,提出了颇有特色的中小城镇新生代市民化路径,具有较强的学术贡献及实践价值。细读该书,觉得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 正>张意忠教授所著的《大学教授的使命与责任》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该书对于大学教授的特征、教授的使命、教授的权力与教授的培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敏捷、视野的开阔、认知的深刻。大学与教授的历史发展表明,教授在大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学是教授治学的理想场所,大学与教授通过高深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