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
http://mall.cnki.net/onlineview/MagaView.aspx?fn=JNDS201606*1*
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成为蚕食扶贫开发工作成果和阻碍扶贫目标顺利实现的顽疾。理性分析贫困的多维分析视角、脱贫人口生计脆弱性特征与减贫工作发展方向,准确识别扶贫开发进程中脱贫人口面临的政策性返贫、能力缺失返贫、环境返贫、发展型返贫等风险,利用生计空间重塑理论清晰梳理风险因素致贫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脱贫人口后期发展扶持策略: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精准脱贫;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关注新型扶贫模式创新;健全脱贫人口返贫风险预警,完善脱贫人口后期扶持;严格精准扶贫考核,优化扶贫开发工作条件保障。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时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新路径和重要举措。介绍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基于此,分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资金短缺、识别对象偏差、扶贫难度大、贫困人口参与意识薄弱、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等。最后,提出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帮扶、调查摸底,精准识别、移民搬迁、技能培训、延长产业链、打造创意旅游等破解路径。
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关键期,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以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方式获取问卷数据,以非移民户为参照对象,分析搬迁移民行为对移民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结果表明:搬迁移民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且搬迁移民行为是移民减贫的主要原因,净增效应为0.239,其中物质资本的净增效应最大,为0.148;其次是社会资本,说明搬迁移民行为能有效地增加移民户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显著提高移民户生计资本,达到农户减贫目的。
目前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农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目标重,难度大。通过153个国家农业示范区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生产、科技、制度和经营四个方面选取影响农民收入的14项指标构建模型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为保证粮食安全,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不仅在于促进非农就业,更在于提高农业效率和产能,加快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分析广州市近20年来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1995—2015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并运用线性模型和三点滑动平均法对未来五年的耕地数量、人口数量和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研究表明:1995—2015年广州市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都不断减少,且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耕地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且继续上升,表明过去20年广州市耕地资源流失情况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未来五年广州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虽粮食总产量发展趋势较为平稳,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将继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据此提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和多渠道进行粮食储备的对策。
从新疆兵团农业劳动力的有限供给特征与流失现状出发,实证分析劳动力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兵团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接近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劳动力数量流失影响农业总产出。但由于兵团相对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独特的农地经营制度,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非技能偏态特征,劳动力的质量流失暂时未对农业总产出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创新城镇化模式、调整劳动力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消除兵团与地方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政策建议。
< 正>小型农田水利,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主体缺失、农民用水搭便车、设施老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田水利供给不足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等问题。从2009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专门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文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革产生
基于9个省份551户农户对互联网信息需求认知的调查数据,建立Dematel系统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类型信息对于农户互联网采纳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农户互联网采纳是一个复杂的影响作用过程,生产技术、市场供求、农业新闻3类信息是结果性因素,对互联网采纳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气象灾害、生产资料和价格波动3类信息是过程性因素,间接影响互联网采纳行为。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表明当前的制度安排依然存在市场失灵。从增加收益、完善相关宪法秩序和扩大市场规模等方面分析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的制度需求,从宪法秩序、制度创新成本、现有知识积累及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当前制度安排以及规范性行为准则等角度阐述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的制度供给。最后提出,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有效保障我国食品安全。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应用和业务拓展,对缓解农业产业链条中农户、合作社、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受到信息、区域、行业等诸多限制,使得业务功效未能充分发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成为趋势,这对克服传统业务局限具有重要意义,但线上业务开展的环境更为复杂,参与主体较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在系统梳理和提炼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公因子与具体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并构建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模型。
根据对江西省11个地区农民合作社的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合作社联合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社负责人在合作社中担任的职务、合作社是否采用股份制、合作社是否需要专业的人才以及合作社是否有完整详细的社员账户与农民合作社联合意愿有显著性关系;而与负责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合作社创立形式等无显著性关系。
基于农户视角,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下,运用江西和广东两省共802份农户调查数据,从专用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三方面,实证分析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交易费用对农户销售对象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产专用性、地理资产专用性和物资资产专用性对农户选择与运销商和新型营销主体合作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对农户选择与集贸市场合作具有负向显著影响;规模性对农户选择运销商有显著正向影响;不确定性对农户选择运销商和新型营销主体有显著正向影响,反之,对农户选择集贸市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生猪是我国民众的主要肉类食品,生猪价格波动的猪周期易造成猪贱伤农,肉贵伤民,并引发一系列主副食品价格的连锁反应。研究表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规律形成的机理和根本原因,是生猪供求关系及产能的形成到产品供给的滞后期,而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供求关系的季节性变化、养猪成本的刚性上升、疫情风险、环境约束等因素都会影响价格波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并据此提出缓减猪周期影响的政策措施。
以广西东南部两个县为样本,探讨生猪养殖户使用高架网床猪舍的行为表现并利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高架网床猪舍使用行为上表现非常积极、积极和不积极的生猪养殖户分别占27.7%、30.1%和42.2%;经济利益追求、环保压力及由此激发的环保自觉是养殖户使用高架网床猪舍的两个动力来源;户主受教育年限增加、环保压力、政府资金扶持和乐观的市场价格预期有利于激发养殖户使用高架网床猪舍,经营时间较短和专业化经营的养殖户,其行为表现也更积极,而经营规模过小则是制约养殖户使用高架网床猪舍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若干推动农户经营生产技术转型升级的建议。
根据江西省2005—2013年农业主要碳排放源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减排力度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减排形势仍很严峻;(2)江西省单位农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高于全国水平;(3)江西省单位公顷碳排放量低于全国水平;(4)江西省农业多年来并没有真正实现农业碳排放的绝对减排。引起的主因是该省农药使用量偏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耕地利用强度加大等。
以云南省6个典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355户农户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关于保护的成本收益评估指标体系,对保护区周边农户总体的成本收益和关于保护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计算,并对不同生计资本下农户的保护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农户家庭的总体收益大于成本,但从农户因为保护区建立而产生的收益成本角度考虑,自然保护区也会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具体来说,农户对农地、林地利用的程度,农户房屋、通讯以及养殖资产的多少将对其收益的实现产生差异性影响,而农户担任村干部及其自身教育、健康等素质的提升则会对其保护收益的实现和保护成本的降低产生积极影响。保护区下一步需要继续巩固农户所拥有的传统自然和物质资本,重点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并且注重对贫困农户的支持和帮助,不断充实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金融和社会资本。
从中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建设目标出发,在对国内外县域城镇化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县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理念的耦合机理以及生态理念下实现县域城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提出目前县域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外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多主体协同问题和非包容性增长三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其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生态理念和县域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概念辨析,结果发现生态理念的有机特征、系统特征和权利特征与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之间存在内在耦合性;最后,在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统筹发展三个方面引入生态理念,探寻县域城镇化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多子多福作为一种传统观念在我国影响深远,特别是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子女数量对中老年人生活的满意程度成为热议的话题。选取子女数量对中老年的生活满意度影响作为研究出发点,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选取子女数量、受访者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特征、养老保险状况、居住形式以及自评健康状况等作为自变量,对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子女数量对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2)这种影响在城乡和两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相对于城市而言子女数量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较大,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最后,针对子女数量对中老年人满意度在城乡和两性之间的差异化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随着中央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成长,农村金融服务日趋完善。但是合作社规模小、金融机构惜贷等仍旧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较为严重地影响合作社贷款的可获性。本文主要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获性的因素进行归纳,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