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期刊社欢迎您!
2020 No.1(全文+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10日 00:00   浏览次数: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年第1期在线阅读

http://mall.cnki.net/onlineview/MagaView.aspx?fn=JNDS202001*1*

    农业经济

    • 风险偏好何以影响农机社会化服务契约选择?——以小麦收割环节为例

      罗明忠;邓海莹;

      契约是规范社会化服务市场的重要制度设计,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景象,需要加以规范有序发展。基于河南省6县2 172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以小麦收割环节为例,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风险偏好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契约选择决策及其契约形式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风险偏好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契约选择决策及其形式有显著负向影响,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农户签订契约的可能性越小;在签订契约的农户中,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农户签订书面契约的可能性也越小。据此,建议尽快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契约制度,增强农户风险意识;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加大力度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契约走向正式化、规范化,以促进中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

      2020年01期 v.19;No.8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
      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对外水果贸易增长原因分析——基于三元边际的视角

      彭世广;周应恒;

      采用H-K测度法对2002—2017年中国水果总体及下分鲜冷冻、加工水果进出口增长进行三元边际分解,以期为入世以来中国水果贸易变化提供基于增长路径的经验解释。研究表明:整体上,中国水果进出口均主要沿着数量主导的集约边际增长,但进口扩展边际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分阶段地,出口主要增长路径由扩展边际逐渐转向数量边际,而进口增长则由价格边际逐渐转向数量和扩展边际共同推动;分类别地,由于鲜冷冻和加工水果的主要贸易市场存在特征差异,其进出口边际结构也有所不同;分国家地,价格边际是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越南水果出口增长的主要路径,泰国市场则由数量边际主导。而对各进口主要贸易国水果进口的增长均由数量边际主导。最后,基于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20年01期 v.19;No.85 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
      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支持、FDI与农业技术创新——基于产出与效率的双重视角

      马春艳;龚政;李谷成;

      基于产出和效率双重视角,运用2000—2017年我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政府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地区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产出和效率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财政支农和农发行贷款以集约式路径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全国和各地区创新产出与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仅以粗放式路径提高我国的农业创新产出;区域层面,只有东部越过门槛,创新产出和效率均得到提升。

      2020年01期 v.19;No.85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
      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粮食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

      罗光强;谭芳;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DIFF模型,采用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区域差异明显,但其总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说明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步入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重要转型阶段;进一步研究显示粮食生产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政策效应在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差异非常凸出,形成较大的反差。基于此,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设计应当着力于两个层面的政策思考,即诸如粮食大户补贴等短期性政策效应的发挥和诸如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期性政策效应的作用。

      2020年01期 v.19;No.85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
      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网络对农民职业化意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翁贞林;张梦玲;鄢朝辉;刘子玉;

      农民职业化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困境的重要途径,社会网络是影响农民职业化选择的重要因素。基于江西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民职业化意愿模型,将社会网络、职业自我效能感和风险感知等要素纳入模型的概念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与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模型与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民职业化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网络与农民职业化意愿的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风险感知在社会网络与农民职业化意愿的前半段关系间起到了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其政策启示是:政策激励、榜样示范和亲友支持,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化意愿的形成;科学设置农民培育模式,可以提升农民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农民对创业风险的评估能力,可以减少农民风险感知的负面影响。

      2020年01期 v.19;No.85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
      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涉农企业间知识共享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韩正涛;张悟移;

      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涉农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总结涉农企业间实现知识共享的条件,进一步通过模型分析知识共享演化结果的影响因素,并用仿真方法进行模拟验证。研究表明,涉农企业选择知识共享的策略受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协同利益的分配系数变化的影响,只有当双方的协同利益分配系数均较高时,演化系统才能收敛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状态,并分析得出知识共享成本、知识共享风险过高时会阻碍对涉农企业间的知识共享,知识互补性程度、激励系数、将共享的知识共同转化为组织利润的能力对知识共享演化速率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知识共享量对知识共享演化速率的影响由涉农企业知识共享的成本收益比决定,并且存在最优协同利益分配系数使得涉农企业知识共享概率最大化。政府部门和涉农企业需要根据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才能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实施。

      2020年01期 v.19;No.85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
      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村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政策回顾与前瞻

      曾亿武;杨红玲;郭红东;

      基于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信息化政策进行回顾与前瞻。中央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力度不断增强,形成"速度-广度-质量"三位一体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框架,农业信息化建设由单一技术提升向推进全程信息化的技术综合集成转变,以"两个体系、一站一园、综合示范"为抓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由乡村教育、医疗和金融的信息化发展入手逐步推进"在线城乡一体化"。未来政策可重点着力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提速降费;二是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三是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四是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五是提升乡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和互联网金融的应用率;六是支持智慧村务建设,推进乡村社区数字化治理。

      2020年01期 v.19;No.85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
      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林业经济

    • 重点国有林区森工集团转型能力评价与差异性分析

      曹娟娟;王玉芳;陈浩;

      重点国有林区转型主要从经济、社会及生态3个层面进行转型,其转型能力可以由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和谐发展能力、生态保护能力3个维度来评价。基于此,首先构建重点国有林区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界定重点国有林区(森工集团)转型能力的概念;接着,运用熵权法对2001—2017年森工集团转型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在对其综合转型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森工集团不同维度转型能力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森工集团转型能力总体较强,其中,综合转型能力最强的是内蒙古森工集团,最弱的是龙江森工集团;经济转型能力最强的是龙江森工集团,最弱的是大兴安岭森工集团;社会转型能力最强的是大兴安岭森工集团,最弱的是龙江森工集团;生态转型能力最强的是吉林森工集团,最弱的是内蒙古森工集团。综合来看,森工集团要顺利完成转型,必须在完成"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转型产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企业制度的现代化转型。

      2020年01期 v.19;No.85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
      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土地经济

    • 农地细碎化、农户分化及其社会关系——基于广东水稻种植户的考察

      陈江华;罗凯;尹琴;

      基于2 304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农地细碎化与农户分化视角,实证分析留守农户家庭村庄内部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种植业收入比例越高,农户家庭在村庄内部的社会关系可能相对较差,而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其家庭在村庄内部社会关系可能相对较好。农地细碎化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外溢与增进相邻地块间农户交流与合作,而对农户家庭村庄内部社会关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农地细碎化不利影响的同时,建议积极构建农地细碎化对农村社会关系正向作用的替代机制,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关系培育与维护机制,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与发展。

      2020年01期 v.19;No.85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
      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村社会

    •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主观幸福感

      张应良;徐亚东;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4年数据,并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农村公共服务分为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医疗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文化设施、农村教育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实证考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一定会显著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前提条件是满足农村居民需求,即有效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提高居民幸福感,如农村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实证结果。2)农村生态环境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但是生态指标的系数与预期相反且不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污染企业有"污染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效应,且后者大于前者。3)农村社会保障的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村交通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其政策含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契合农村居民需求;地方政府对于现有的污染企业短期内不能实施"一刀切"强制性关门政策,要解决好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问题;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财政支出。

      2020年01期 v.19;No.85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
      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性别的视角

      雷咸胜;

      通过对山东省即墨市D村进行调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将生活方式操作化为可测量的6项指标,计算新农保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值。结果发现:总体上,新农保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般,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对女性群体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群体的影响,而且新农保对女性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层面,对男性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从生活方式的6项指标来看,在养老观念、生育观念和农民对政府态度方面,新农保对女性群体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群体的影响;在代际关系、储蓄与消费和收入方面,新农保对男性群体的影响要大于对女性群体的影响。

      2020年01期 v.19;No.85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
      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 新时代中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段艳丰;

      新时代坚持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促进城乡和谐协调发展。然而,目前乡村绿色发展理念薄弱、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滞后、乡村绿色发展制度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制约着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推进。为此,加强乡村绿色文化建设、推进乡村生态治理、壮大乡村绿色产业、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乡村绿色发展制度创新,以协同发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道路迈上新台阶。

      2020年01期 v.19;No.85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
      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治理先行:在善治中振兴乡村

      刘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五大目标中,治理有效极为重要。中国农村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最高要求是实现善治,乡村振兴为善治的实现提供契机。治理先行的基本路径为:在培育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自治为主,外力引导协同推进;重视民主,保证农民的政治权力;注重互动参与,让农民成为主体、主力;导入规则和程序,提高治理有效性的基本路径下振兴乡村。鉴于各地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等不一样,各地在实践中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寻求最适宜、高质量、高水平的善治模式实现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善治之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乡村振兴善治治理样本和方案。

      2020年01期 v.19;No.85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
      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